欢迎访问国际儒学联合会
简体中文
当前位置:首页 > 经世致用
张兴德:毛泽东诗词中对中国古典诗词引用、化用和借鉴
发布日期:2019-01-28 来源:中华读书报

  写古典诗词,不能不涉及到用典的问题。毛泽东作为诗词大家,在他的诗词中用典处甚多,足见其深厚的国学和古典诗词功底。诗词中除引用历史掌故、传说、成语、民歌之外,引用最多的就是前人诗词句子,多达几十处。我们这里仅对其引用的部分古典诗词做些对比分析,看其是如何批判性地吸收、继承,以及创造性地发展和超越古典诗词的。


  直接引用


  在毛泽东诗词中,直接引用的古诗文不少,但引原文用原意者较少。仅见之于《念奴娇·井冈山》“江山如画,古代曾云海绿”句,其“江山如画”语出苏轼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“江山如画,一时多少豪杰”中的原句;《七律·和柳亚子先生》中“落花时节读华章”一句,其“落花时节”出自杜甫《江南逢李龟年》里的“落花时节又逢君”句等少数几篇。


  在毛泽东诗词里被引用的古诗文中,多是对所引原文略有改动,但其意已变,至少有异,有的甚至是“飞跃性的点化”。例如,毛泽东曾写七绝、七律各一首咏赞西汉的文学家贾谊。其中《七绝·贾谊》:


  贾生才调世无伦,哭泣情怀吊屈文。梁王堕马寻常事,何用哀伤付一生。


  这首诗中首句“贾生才调世无伦”语出唐李商隐《贾生》一诗中的“贾生才调更无伦”一句。原诗为“宣室求贤访逐臣,贾生才调更无伦。可怜夜半虚前席,不问苍生问鬼神。”


  仅改一字,但这一字之改,可看出对贾谊评价的高低差别。“世无伦”是说世上没有超过者,而“更无伦”,虽然也有“没有超过者”的意思,但却没有“世上没有超过者”这样高度的意思。显然,毛泽东这一字之改,对贾谊的崇敬程度要超过李商隐。毛泽东这样评价贾谊是有根据的。他称赞贾谊的《治安策》“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”。“全文切中当时事理”“值得一看”,并推荐人们阅读。


  再如:毛泽东1950年10月写的《浣溪沙·和柳亚子先生》词:


  长夜难明赤县天。百年魔怪舞翩跹。人民五亿不团圆。


  一唱雄鸡天下白,万方乐奏有于阗。诗人兴会更无前。


  词中的“一唱雄鸡天下白”,同上阕“长夜难明赤县天”紧紧呼应,上阕是讲解放前的旧中国如漫漫黑夜群魔乱舞,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,全国的解放对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来说,无疑于犹如由黑夜熬到了天亮。用“一唱雄鸡天下白”作比喻,十分形象生动而又妙句天成。此句出自唐李贺《致酒行》中的“雄鸡一声天下白”。李贺的诗是这样的:零落栖迟一杯酒,主人奉觞客长寿。主父西游困不归,家人折断门前柳。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,天荒地老无人识。空将笺上两行书,直犯龙颜请恩泽。我有迷魂招不得,雄鸡一声天下白。少年心事当奴手云,谁念幽寒坐呜呃。


  诗的原意是诗人在落泊困顿的旅途中,受到旅店主人的热情款待,店主人请他喝酒并善意地开导劝说,使其心情豁然开朗。两相对照,毛泽东在这里给原句赋予全新的含义,两句在诗中的分量、功用均有巨大差异,可谓化腐朽为神奇。


 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,毛泽东诗词中的引用古典诗词的名句,不是简单的地“拿来”,而是赋予新意。


  化用


  所谓化用,不是原文照引,而是或改其文,或改其意,是一种活用。有时,化用和引用并无严格界限,如前文引的“一唱雄鸡天下白”说是化用,也无不可。我们这里把对所引原文改动较大者就称为“化用”。如《七律·和周世钊同志》中的“尊前谈笑人依旧,域外鸡虫事可哀”,“鸡虫事”就是化用杜甫《缚鸡行》中的诗意,杜诗曰:“小奴缚鸡向市卖,鸡被缚急相喧争。家中厌鸡食虫蚁,不知鸡卖还遭烹。虫鸡于人何厚薄,我斥奴人解其缚。鸡虫得失无了时,注目寒江倚山阁。”杜甫的诗是讲事情难以两全,“鸡得则虫失,虫得则鸡失”。这是杜甫一首很出名的诗,充满了哲理意趣。宋代周紫艺在其《渔家傲》中引用,“遇坎乘流随分了,鸡虫得失能多少,儿辈雌黄堪一笑……”显然,周紫艺所引杜甫诗是原意的引用。鲁迅也有诗用“鸡虫”:“风雨飘摇日,余怀范爱农。华颠萎寥落,白眼看鸡虫。世味秋荼苦,人间直道穷。奈何三月别,竟尔失畸躬。”毛泽东这里所引也可能出自鲁迅的诗,把其概括为“域外鸡虫事”,意义发生了质的变化。这里是讲国际上发生苏美争霸不过如鸡虫之斗的小事,可笑可悲,对此不足多虑。表现了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的豁然大度的胸怀和英豪之气!


  《贺新郎·读史》的主题是读史、评史,词中强调人类社会历史就是阶级斗争史。他写道:


  人世难逢开口笑,上疆场彼此弯弓月。流遍了,郊原血。


  意思是说,因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而引起的死人积堆、遍野流血的大规模战争在历史上连绵不断的发生,而和平宁静的社会生活难得一现,故而说“人世难逢开口笑”。“人世难逢开口笑”此句语出杜牧的《九日齐山登高》。原诗为:江涵秋影雁初飞,与客携壶上翠微。尘世难逢开口笑,菊花须插满头归。但将酩酊酬佳节,不用登临恨落晖。古往今来只如此,牛山何必独沾衣。


  杜诗在这里抒发的是自己在世态炎凉中失意寡欢的一种个人感受,而毛泽东将“尘世”改为“人世”,仅作一字之变,便包括进了整个人类社会,而非个人。“人世难逢开口笑”的感慨便成了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悲剧的一种高度概括。


  紧接一句“上疆场彼此弯弓月”则出自苏轼著名的《江城子·密州出猎》词的末三句;“会挽雕弓如满月,西北望,射天狼”一句。意思是如果皇帝要是重用我,我还能揽开雕弓上战场。而毛泽东的“弯弓月”是对苏东坡“会挽雕弓如满月”一句的凝缩简化,是一种化用。意思则是讲因阶级和民族激烈矛盾而发生残酷战争的一种状态。二者的意思和作用迥然不同,但化用得恰到好处,更显简约精炼。上述一节词,巧妙化用两个典故,妙手天成。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非凡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造诣,也可见他在诗词创作中善于古为今用、旧意翻新的创作张力。


  借鉴


  研究毛泽东诗词的“借鉴”,不能不首先说说《北戴河·浪淘沙》。无论是从写作过程,还是从诗词内容看,受曹操诗词的启发影响都是十分明显的。毛泽东十分喜爱曹操的诗,曾说“曹操的文章诗词,极为本色,直抒胸臆,豁达通脱,应当学习”。他给李讷写信,让她读这首诗。1954年夏,毛泽东来到北戴河。他经常在海岸沙滩漫步,背诵曹操的《观沧海》:


  东临碣石,以观沧海。水何澹澹,山岛竦峙。树木丛生,百草丰茂。秋风萧瑟,洪波涌起。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。星汉灿烂,若出其里。幸甚至哉,歌以咏志。


  观海吟曹诗,诗情生心底。于是有了千古绝唱的《浪淘沙·北戴河》:


  大雨落幽燕,白浪滔天,秦皇岛外打鱼船。一片汪洋都不见,知向谁边?往事越千年,魏武挥鞭,东临碣石有遗篇。萧瑟秋风今又是,换了人间。


  比较这两首诗词,都是从观海写起,主题都是歌咏社会的发展变化。一个是登高远远望去,一个是亲临大风大浪大雨的波涛汹涌的海边。一静一动,双峰对峙,各有千秋。但是,如果我们进一步将两首诗词对比欣赏,在二者之间还是可以看出高下。尽管“文无第一、武有第二”,曹操的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名篇。不过《浪淘沙·北戴河》不仅意境辽阔,气势奔放,风格豪迈,借景抒情,情景交融;还是一首内涵丰富、意境高远的政治哲理诗。他诗中“东临碣石有遗篇”就是指曹操这首诗,这不是一般的用典,是诗中含诗的绝唱,是诗人与诗人的心灵沟通。不能简单地把它看作一首怀古诗,或者是游泳诗。从写作艺术上讲,1962年4月21日,毛泽东本人谈到:“李煜写的《浪淘沙》都属于缠绵婉约一类,我就以这个词牌反其道行之,写一首奔放豪迈的,也算是对古代诗坛靡弱之风的抨击吧。”


  在长征途中写的《忆秦娥·娄山关》,也是毛泽东诗词中借鉴古典诗词的代表作:


  西风烈,长空雁叫霜晨月,霜晨月,马蹄声碎,喇叭声咽。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。从头越,苍山如海,残阳如血。


  对这首词,有专家指出,用的《忆秦娥》词牌,是李白所创“箫声咽,秦娥梦断秦楼月。秦楼月,年年柳色,灞陵伤别。乐游原上清秋节,咸阳古道音尘绝。音尘绝,西风残照,汉家陵阙。”李白这首词是词史上令人仰慕的名篇。词人以比拟的手法托秦娥抒写情怀,把直观的感情与意象浑然融为一体。


  两首《忆秦娥》作者的身份和处境不同,毛泽东是亲自指挥战争的统帅,笔下是战场纪实;李白是发思古之幽情的文人情怀。毛泽东诗词中表现出的大无畏气魄,重整旗鼓再出发的豪情和乐观主义精神,特别是最后两句“苍山如海,残阳如血”——高山与残阳、人与雁、马蹄声与喇叭声的高度和谐统一,一幅壮美的红军行军画卷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,堪称写景状物的千古绝唱。


  在毛泽东诗词中,无论是直接引用、化用抑或借鉴,都是运用自如,浑然天成,有点石成金的效果。均显示出毛泽东诗词用典无拘泥之逼仄,有熔冶之功力,这是毛泽东诗词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重要表现。